古诗文详情
青石板路上的回响——寻找现代生活中的翠翠
高二 读后感
4062

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总带着水汽,茶峒渡口的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发亮。翠翠守着爷爷的渡船,端午节的火把映着虎耳草,这样的画面让多少城市少年梦见山歌。可当我们合上书本,窗外霓虹闪烁的地铁站正吞吐着疲惫的人群。

爷爷给翠翠讲古时总爱说"人活一世要像山溪水"。这话要是搁现在,怕是连小学生都会笑他老土。可去年暑假我去黔东南写生,亲眼看见侗寨里的阿婆用蓝靛染布,布料在阳光下泛起的光泽,比商场橱窗里的高定礼服更让我心颤。

科技发展确实让生活便利,但有些东西不能只算经济账。浙江某古镇开发旅游后,百年老宅改成了网红咖啡馆,可柜台后第三代人再不会酿杨梅酒了。这让我想起语文老师说的:"文明不是淘汰赛,而是接力赛。"

我们班去徽州研学时,守祠堂的老先生教我们拓碑文。当宣纸透出"忠孝传家"的皱痕时,手机突然不香了。同行的程序员爸爸嘀咕:"这些老古董能教AI写代码吗?"但当他看见女儿认真临摹楹联的样子,竟偷偷抹了把眼角。

端午包粽子时,我妈总抱怨超市卖的更方便。可当我把从侗寨学来的五色绳系在她腕上,她忽然哼起了儿时的民谣。原来那些被我们嫌弃的"老旧东西",早就像毛细血管般长在血脉里。

站在教学楼的玻璃幕墙前,我常想:要是把边城的吊脚楼原样搬来城市,恐怕会显得滑稽。但若能把翠翠眼里的清澈分给每个低头刷短视频的人,让爷爷的渡船载着二维码也不改其悠然,这样的文明才算真有长性。

相关作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