展翅的力量
院角的银杏叶打着旋儿飘落时,总让我想起生物课上学过的飞行原理。叶片看似轻盈起舞,实则完全被气流裹挟。这让我明白,真正的飞翔需要属于自己的翅膀。
成长就像春蚕结茧,每个阶段都不可替代。去年参加物理竞赛时,我总想走捷径借阅学长笔记,却被老师用粉笔敲着黑板提醒:"解题就像搭积木,少一块都垒不成塔。"这句话让我重新翻开课本,从基础公式开始推导。当我在省赛现场独自解出电磁场大题时,那种踏实的成就感,是任何外援都给不了的。
这让我想起十九世纪的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。他划着渔船在暴风雨中练习测星象,用冻僵的手指抄写《算术》教材。即便后来获得公派留学的机会,他仍坚持每天在矿洞做实验,用自制仪器验证伽利略理论。就像他常说的:"真理的火种要自己从燧石里敲出来。"正是这种自立精神,让他在化学、地质学等多个领域都留下了开创性成果。
反观当下,有些同龄人沉迷"速成神话"。表姐的艺考班里,不少女生靠着整容贷款和经纪公司包装出道,可去年同学聚会时,我见到她们眼里的光都黯淡了。这让我想起《逍遥游》里的蝉与斑鸠,总嘲笑大鹏鸟费劲南飞,却不知"九万里风斯在下矣"的壮阔。快递小哥雷海为在送餐间隙背古诗,最终在《中国诗词大会》夺冠的故事,不正是对自立精神的最好诠释吗?
历史长河中有太多启示。康熙帝亲政后每天批阅奏章到深夜,在平定三藩时坚持实地考察军情;而南唐后主李煜即使坐拥江左文士,终究难逃"垂泪对宫娥"的结局。这让我想起班主任常说:"别人递来的梯子,永远量不准你自己的高度。"
这种精神在民族层面更为重要。去年参观航天博物馆时,讲解员指着长征五号模型说:"从被国际空间站拒之门外,到自主建成天宫,我们用了二十年。"展柜里泛黄的图纸上,密密麻麻的修改笔记像极了鸟儿梳理羽毛的痕迹。当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土壤,那些自力更生的轨迹终于化作了银河里的星光。
此刻望向窗外,田径队的同学正在练习跳高。他们助跑时扬起的衣角,像极了雏鸟试飞时颤动的翅尖。或许成长就是这样,在无数次跌倒与振翅中,把别人的搀扶化作自己的力量。当春风再次拂过校园,我听见所有年轻的心跳都在说:让我们自己的翅膀,丈量天空的高度。
本文图片及内容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管理员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