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楼里的时光印记

 浏览:3186 次

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,我们的大巴车已沿着盘山公路驶入南靖。当斑驳的土黄色圆形建筑群跃入眼帘时,同车的小林突然指着窗外喊:"快看!像不像外星飞碟?"这句玩笑话让我对眼前这些沉默的巨型建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。

导游黄阿婆是土楼第四代传人,她布满老茧的手抚过粗糙的墙砖:"这墙里掺着红糖、糯米和竹片,比现在的钢筋混凝土还结实。"七百年前的先民们用木槌将三合土层层夯实,造就了能抗台风、挡野兽的坚固堡垒。怀远楼天井里的方形石槽积着雨水,倒映着五层回廊上晾晒的腊肉,让人恍惚看见百年前炊烟升起的日常。

在"东歪西斜"裕昌楼里,我数着倾斜15度的木柱,忽然听见三楼传来童谣声。循声望去,几个戴红领巾的孩子正趴在雕花木栏上写作业。黄阿婆说这里仍有23户人家同住,每到饭点,各层的灶台会飘出不同香味。这种"垂直村落"的生活方式,让现代都市人羡慕的邻里温情得以延续。

最让我震撼的是书香萦绕的进士楼。斑驳的楹联上"诗书继世"四个鎏金字依然清晰,中堂悬挂的进士及第匾额落款是光绪三年。黄阿婆的曾祖父曾在这里教出了六个秀才,她指着天井的青石板:"以前孩子们晨读,都是跪在这上面练定力的。"如今石板上深深的凹痕,仍诉说着客家人"宁可卖屋不卖书"的执着。

暮色中的土楼群宛如大地生长的年轮。归程时,黄阿婆往我手里塞了包自家炒的汀州绿茶,茶叶在铝箔袋里沙沙作响,仿佛七百年的光阴正轻轻翻页。

本文图片及内容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管理员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