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眼中的北京
浏览:4436 次
北京像一本永远读不完的故事书,每次翻看都能发现新故事。胡同口的槐树、四合院门前的石墩、天安门广场飘扬的国旗,都在对我悄悄说话。让我带你们看看我记录下的北京四色笔记。
**一、胡同里的声音**
清晨的胡同最热闹。卖糖葫芦的老爷爷拖着长音喊:“冰糖——葫芦儿——”,最后一个“儿”字像小尾巴翘得高高的。修自行车的大叔和邻居聊天:“您这车轱辘得拾掇拾掇啦!”话音未落,一串笑声就从葡萄架下钻出来。北京话像撒了芝麻盐的烧饼,普通却越嚼越香。
**二、舌尖上的舞蹈**
周末跟着妈妈学做炸酱面,案板上的黄瓜丝堆成小山。胡同口的王奶奶送来刚熬的酱,深褐色的酱汁里藏着肉丁,浇在面条上像给白绸子绣了花。护国寺小吃店的驴打滚总让我犯难——糯米团裹着豆沙,在黄豆面里打个滚,还没咬就甜到心里。
**三、四季调色盘**
春天的北海公园柳枝冒新芽,嫩绿得像能掐出水;夏天景山万春亭下,大爷们的白汗衫映着红墙特别亮眼;秋天香山红叶铺成地毯,环卫工阿姨扫落叶时,扫帚划出的弧线都是金黄色的;等到了冬天,后海结冰的湖面像块大玻璃,孩子们抽冰尜溅起的冰晶闪着七彩光。
**四、时光的台阶**
爬长城那天起了雾,砖墙上的箭孔像蒙着纱。摸到砖缝里的小野花时,导游叔叔说:“这花儿见过明朝的月亮呢!”站在烽火台往下看,雾气里的长城变成一条灰白的龙,龙鳞上还沾着露水。
离开时,火车站的电子屏闪着“北京欢迎您”,我想起豆汁店老板娘多送我的焦圈,想起胡同里追着我跑的橘猫。北京像个魔法匣子,装得下故宫六百年的钟声,也装得下槐树下跳房子孩童的笑声。
本文图片及内容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管理员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