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文详情页
东坡爷爷的月光与荔枝
相似 教师
3260

泛黄的书页上爬满歪歪扭扭的批注,那是我与东坡爷爷相识七年的印记。母亲赠我《东坡乐府》时曾说:"好书如良友",却不曾告诉我这位千年前的友人会教我如何在泥泞里栽种星辰。

初遇先生是在"把酒问青天"的澄澈月光里,总以为他是云端的谪仙人。直到某日课堂飘来黄州潮湿的雾气——那年先生四十五岁,乌台诗案的血色锁链缠住他的脚踝,汴京城的朱门次第关闭。可他却在长江边搭起茅草学堂,用竹枝在沙地上教孩童写"大江东去",把贬谪文书折成给农人治疟疾的药方。

岭南的瘴疠曾让多少文人掩鼻而逃,先生却在此地遇见命中注定的红颜。不是罗敷似的采桑女,而是漫山遍野的荔枝林。我常凝视课本上"日啖荔枝三百颗"的墨迹,恍惚看见瘴气弥漫的午后,那个戴着斗笠的老者,正用衣襟兜着新摘的丹荔,露水沾湿他花白的胡须。

最难忘儋州的海风卷着咸涩吹进破窗,先生与幼子相对分食芋头的夜晚。案头摇曳的烛光里,他竟把黎族老妪送来的苦荞粥,写成"香似龙涎仍酽白"的珍馐。原来真正的英雄从不惧怕展露伤痕,他们擅长将眼泪酿成墨,把荆棘丛走成莲花路。

今春我在校刊发表小诗时,特意在结尾画了支竹杖。编辑部问起缘由,我说这是向某位老先生借的登山杖——他曾在暴雨突袭时笑吟吟吟唱"莫听穿林打叶声",教会我们如何用诗意的脚步丈量人间坎坷。

思路解析(思维脑图)
相关作文